《三國演義》,同樣也是四大名著之一,它是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之作。
這本書聚焦於魏蜀吳三個國家,以東漢末年天下紛爭、三國鼎立為線索,描述了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。
不同的讀者在閱讀《三國演義》的時候,一定會有自己最喜歡的人物。
有人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,有人喜歡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,有人喜歡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……
三國英雄形象豐滿,各有其擁躉。
不過,後世也有人詬病,說羅貫中明顯在書中表現出了擁劉反曹的傾向。
劉備以漢朝正統血脈自居,且始終表現出忠厚仁義的形象,氣質極其正向。
而曹操則被描繪成了一個奸雄,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小人。
但事實上,劉備必然有其軟弱之處,能寫下「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」的曹操也必有其雄才偉略之處。
小說內容與歷史,並不能完全貼合。
不過,小說之所以與史書不同,正是因為小說呈現的內容一定會受到作者主觀色彩的影響,也必定會經過各種藝術手法的加工。
把小說當成歷史看,是最不可取之事。
最後一本四大名著,就是同樣寫於明朝的施耐庵的《水滸傳》了。
《水滸傳》的中心線索,就是梁山108位好漢的沉浮經歷。
他們有的是朝廷官員,有的是平民百姓,有的是山莊地主。
他們出身不同,但同樣因為種種遭遇而產生了對世俗政治的反抗之心,所以被逼上梁山。
書中重點反映的,就是這一個「逼」字。
生活在一個能吃人的世道里,他們總會遇到各種威脅到自身生存的問題。
譬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,譬如宋江殺了閻婆惜,譬如武鬆了結了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性命。
世道讓他們無法生存,他們便要聚集在一起,反了這世道。
因此,《水滸傳》通篇想要傳遞的,實則是一股強烈的鬥爭精神。
作者想要通過筆下的文字揭露社會黑暗,想要通過描繪108位英雄人物,把反抗和鬥爭精神傳遞到每一位讀者的心中。
然而,這種精神又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封建時代的束縛。所以梁山好漢會被招安,能得善終之人屈指可數。
《水滸傳》的結局,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時代的悲劇性。
剔除其一,答案相同
《紅樓夢》《三國演義》《水滸傳》和《西遊記》這四本書,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成為了出版量最高的四本古代小說。
因此,它們被並稱為中國四大名著。
可是有學者認為,這四本書在文學意義和時代意義上,其實並不能相提並論。
也有人提出,應該把其中一本書從四大名著的行列中剔除。
「你覺得哪一本書應該從四大名著當中刪除呢?」
有的學者在網上發布了這樣一個提問,網友們也根據個人心中的考量給出了回答。
令人驚奇的是,天南地北的網友,大家的答案竟然高度一致。
「《水滸傳》,這是最應該被刪除的一本書。」許多網友們這麼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