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主雖然不太懂文墨,見大家都夸,也樂了,趕緊掏出10兩銀子給了唐伯虎。唐伯虎拿了錢就走,頭都沒回。這對聯後來傳開了,蘇州城裡到處都在念,越傳越遠,最後成了大家口中的千古名對。
這對聯為啥這麼牛
這副對聯咋就成了千古名對呢?咱得從幾個方面說說。首先,它寫得真好。上聯「且看來客多情,甘解衣帶終不悔」,把上廁所這麼個日常事兒,寫得跟談戀愛似的,既幽默又有情調。下聯「莫道此物無用,化作春泥更護花」,把糞便化成肥料的道理點出來,還跟龔自珍那句「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」有點呼應,立意一下子就高了。對仗工整不說,平仄也壓得准,讀起來朗朗上口,文學價值槓槓的。
再一個,這對聯背後還有唐伯虎自己的影子。他寫這東西的時候,日子過得慘得很,為了10兩銀子連廁所的對聯都得寫,可他沒敷衍,硬是用才華把這粗俗玩意兒給升華了。這不光是寫對聯,更是他不服輸的勁兒。別人嘲笑他落魄,他偏要用筆證明自己還是那個才子。這份倔強,挺讓人佩服的。
還有,這對聯看著接地氣,其實有點人生哲理在裡頭。廁所誰都得用,但誰也不愛提,可它確實有用,糞便還能變成肥料養花。這不就是在說,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東西,也有自己的價值嗎?唐伯虎用這對聯提醒大家,別老盯著高大上的玩意兒,平凡的東西也能有大用處。這種想法,擱現在也挺有道理的。
唐伯虎後來的日子
拿了10兩銀子,唐伯虎日子沒啥起色,還是窮得要命。弘治十八年(1505年),他跟弟弟唐申分了家,自己在蘇州城北買了塊荒地,建了個「桃花庵」。那地方原來是個破園子,長滿雜草,桃樹倒還挺多。他自己動手修了個草堂,種了幾棵桃樹,起了個「桃花庵主」的號,算是給自己找了個窩。沒事就在那兒畫畫寫字,日子清苦但也自由。
正德九年(1514年),寧王朱宸濠看中他的才華,請他去江西南昌當幕僚。唐伯虎去了半道兒,發現寧王想造反,趕緊裝瘋賣傻跑回來了。回來後,他還是老樣子,靠賣畫過日子。晚年更慘,畫沒人買,他在街頭擺攤也沒啥人搭理,身體也越來越差。嘉靖二年(1523年)十二月二日,他在桃花庵病死了,54歲。據說死後都沒人收屍,後來還是朋友幫忙埋了,墳在桃花塢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