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紅嬋的消消樂,撕開了多少人的「冠軍濾鏡」?

2025-04-13     董寬楓     反饋
2/3
當成年人的世界忙著造神,她卻用一局遊戲解構了冠軍的「神聖性」。

十年前,我們會為伏明霞偷偷塗指甲油痛心疾首;五年前,我們對著傅園慧的「洪荒之力」大驚小怪;今天,居然還有人對著全紅嬋的消消樂指指點點——某些人對「完美運動員」的執念,簡直比跳水動作的難度係數還頑固。

看看這位Z世代冠軍的日常畫風:比賽候場啃辣條、頒獎儀式揪頭髮、見到玩偶走不動道……這些在傳統敘事裡要被寫檢討的「黑歷史」,恰恰是現代體育最珍貴的B面。當全網爭論「她該不該在賽場玩遊戲」時,或許該問問:為什麼我們寧可要一個繃著臉的冠軍雕塑,也不願接受活生生的、會摸魚會傻笑的真人?

比金牌更震撼的,是中國跳水隊默許的「反叛」。

陳若琳當年因體重超標被罰跑萬米時,絕不會想到自己當教練後,會縱容弟子在場邊打遊戲。從郭晶晶賽前必須吃巧克力的「強迫症」,到全紅嬋奪冠後和教練玩「舉高高」,中國跳水夢之隊的傳承密碼早已改寫——新一代教練團隊深諳:讓天才保留點「不完美」,才是對抗職業倦怠的最佳疫苗。

看看隔壁賽道:楊倩的珍珠美甲驚艷射擊場,王霜的搖滾歌單點燃綠茵場。當95後、00後運動員開始用表情包解構勝負,用vlog消解悲情,全紅嬋的消消樂不過是時代浪潮里的一朵浪花。那些痛心疾首的「老派看客」或許該明白:運動員越像「人」,體育才越有生命力。

全紅嬋的可愛,在於她從未把自己當「天選之女」。

當記者問她「如何看待天才論」,她耿直回懟:「跳台上沒有神話,只有跳不壞的泳褲」;當網友嘲笑她「文化水平低」,她反手曬出訓練筆記里密密麻麻的英文術語。這個在場邊玩遊戲的小姑娘,用實際行動證明:真正的體育精神,從不是壓抑人性的苦修,而是讓每個鮮活個體都能在極限挑戰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支點。